经济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9版

靠海吃海,海鮮水産曾是沿海居民獨享的美味,內陸消費市場中昂貴食材的代名詞,可如今,它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內陸地區消費者感觸尤爲明顯,一鍵下單,冷鏈運輸的鮮活海鮮即可送達。海鮮的遠距離供給不再是難題,且已發展成産業鏈條上的多贏局面。目前正值捕撈期,記者來到江蘇沿海地區的南通、鹽城、連雲港等地,看看消費者的“海鮮自由”是怎樣實現的。
“今天吃點啥?”“海鮮吧。”海鮮産品如今越來越受追捧。有數據爲證,中國飯店協會日前發布的《海鮮餐飲行業市場調研報告》顯示,我國人均海鮮消費量呈上升趨勢,2020年人均海鮮消費量超26公斤/年,水産品消費比重也從過去的23%提升至目前的30%左右。“海鮮自由”近日成了網絡上的消費熱詞。
說起“海鮮自由”,“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船隊隊長卻沒能吃上今年的第一網海鮮。
“今年第一網海鮮剛到港,就被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産商戶一搶而空,咱都沒吃上。”53歲的南通國安水産有限公司船隊隊長劉克迎打趣說。今年是梭子蟹豐收年,單船至少15萬斤起步,産量是前幾年的3倍,而且螃蟹膏肥體壯品質好。
10月中下旬以來,國家六大中心漁港之一的江蘇南通啓東市呂四漁港日均進港漁船30艘左右,單船捕撈量約2萬斤,整個漁港日捕撈海洋“漁獲”約60萬斤。這裏的“漁獲”是江蘇沿海地區漁民的一種說法,專指從海上捕撈獲得的魚蝦蟹貝等海鮮産品。
江蘇擁有954公裏海岸線、8.6萬平方公裏海域和5000平方公裏的沿海灘塗,海洋漁業資源較爲豐富。這個海洋漁業大省的産業發展情況,直接影響著全國消費者餐桌上海鮮的分量。
有一種幸福叫開海
对于喜食海鲜的消费者来说,有一種幸福叫開海。
休整3個月後,8月1日12時開始,江蘇沿海地區桁杆拖蝦、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漁船陸續開捕;9月16日12時整,帆張網等漁船開捕。至此,2021年度伏季休漁全面結束,海鮮“饕餮客”的“春天”來了。開海後,呂四漁港碼頭上,時常上演千帆競發、奔向大海的震撼場景。
10月11日,記者來到呂四漁港碼頭時,劉克迎剛帶領著22條收購船從呂四漁場滿載而歸。“最近這六七年,魚好打多了,明顯能感覺到漁業資源已逐漸恢複。”劉克迎當了30多年“船老大”,他感覺到現在的海洋捕撈理念變了,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給漁民帶來的收益是長期的。
“過去搞‘竭澤而漁’,漁網網眼越紮越小,魚蝦蟹卻越來越少。現在相比曆史高峰時,産量雖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但品質卻呈逐年上升趨勢,所以經濟效益並未減損。”劉克迎說。
漁業資源是怎樣恢複的?啓東市漁政監督大隊大隊長袁華給出的答案是“一增一減”。“‘增’是增殖放流,‘減’是減船轉産。一方面加大海洋增殖放流來保護漁業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海洋捕撈漁船和産量控制的力度,推動漁民由捕撈向養殖轉産。”
“通過十多年持續增殖放流,大竹蛏、大黃魚等沿海幾近消失的品種重現漁獲,一些重要經濟魚類的種群狀況有所改善,部分品種生物量明顯增加。”袁華說。
同時,減船轉産可不是一減了之,更重要的是推進配套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標准化改造。從淺海走向深海,把小漁船改成大漁船。漁民願不願意?各方支不支持?耗時耗力的工作如何推進?江蘇用8年時間給出答案。
江蘇早在2012年就在全國較早啓動了萬艘漁船更新改造工程,按照“政府引導、漁民自願、各方支持”“小改大、木改鋼”原則,投入10億元財政資金,逐步將萬艘海洋捕撈漁船更新爲5000艘左右“安全、節能、經濟、環保、舒適”的標准化漁船。
如今,走進江蘇南通呂四、洋口漁港,鹽城射陽黃沙港和連雲港贛榆青口等國家中心漁港,清一色的現代化鋼質漁船完全替代了小木船。
“新船裝備了先進的北鬥衛星系統,船體更大,抗風險能力更強,新船普遍配備了能容納1.5萬斤漁獲的冷水倉,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漁獲的新鮮度。”啓東市大洋港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海件介紹說,“十年來,公司已爲呂四漁民打造了30多條鋼質漁船參與捕撈作業,實現‘海鮮自由’也有咱的一份功勞。”
“有身份證號”的對蝦
正如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所說,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提升,水産品消費比重將逐步提高,我國海鮮餐飲需求潛力巨大。在漁港望著海面上來往穿梭的漁船,記者不由思考:不斷增加的海鮮産品消費需求缺口僅靠發展捕撈能夠完全補足嗎?海水養殖又能發揮多大作用?
驅車沿著連雲港贛榆區海濱大道行駛,向東望去,遼闊的黃海煙波浩渺。記者來到了連雲港贛榆區藍灣現代漁業園區。
從海濱大道向西望去,園區廠房成片連接,綿延幾百米,三角形藍瓦頂高低起伏,如同海浪,蔚爲壯觀。
推開園區江蘇寶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門,規格統一的62個磚混結構四方形的水泥池整齊排列。環境在線監控、水質在線監測等現代化設備在水泥池上一應俱全,顛覆了記者對漁業養殖的印象。
“我們以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爲主,每個池約25立方米,每3個月一批對蝦循環生産,每批産量600斤,成活率達到85%,平均年産量能超過20萬斤。”公司董事長許賀告訴記者,爲了實現綠色生態養殖,公司還配套建設了室外水處理池及海水外塘,通過投放牡蛎等貝類和濾食性魚類來淨化過濾,實現水循環潔淨排放。
“我们引进中国海洋大学的有益藻和有益菌调水技术,以抗菌肽、酵母培养物等绿色免疫增强剂和抗逆制剂来提高养殖水产品的免疫力,替代抗生素类药物,养出来的鱼、虾、贝完全无药残。”许贺说,绿色养殖的对虾,不仅肉质紧实、味道鲜甜,而且纳入了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成为“有身份證號”的對蝦。
在養殖池旁,許賀輕輕提起一個網兜,淺青色的南美白對蝦立刻活蹦亂跳起來,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晶瑩剔透。“這批蝦將在11月上旬上市,以活蝦的形式銷售到中西部省份,最遠到甯夏、成渝等地,讓西部消費者也能享受到美味的海鮮。”許賀說,綠色生態對蝦不僅受消費者歡迎,也吸引衆多漁民參與養殖,目前已有5戶漁民聯動養殖,面積超3萬立方米。
10月份以來,鹽城市響水縣三圩鹽場斑節蝦(日本對蝦)進入全面收獲季。夜幕籠罩下,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收網,每隔幾分鍾,就有一筐筐斑節蝦被打撈上來。
“鹽場先後開發海水養殖斑節蝦面積近3萬畝,建成2000畝以上連片養殖園區5個,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三圩鹽場養殖區負責人陳德明告訴記者,通過實施退鹽轉養工程,響水的“鹽池子”變成了“蝦塘子”,全縣斑節蝦養殖面積接近10萬畝,年産量超700萬公斤,成爲江蘇最大的斑節蝦養殖基地。
南通市如東縣是江蘇的海洋産業大縣,擁有102公裏海岸線和104萬畝灘塗面積,是我國最大的文蛤生産基地。
“養殖類主要以蝦、蟹、貝類爲主,目前,脊尾白蝦、梭子蟹、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面積超過8萬畝。”如東縣農業農村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周亞文介紹,該縣海水養殖面積達到72.8萬畝,産量達到21.4萬噸。
行走在江蘇沿海,記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各地正在大力發展灘塗、鹽堿地和室內工廠養殖等多種模式,以科學生態養殖方式來擴大海洋漁業産品供給量,使之成爲支撐“海鮮自由”的重要力量。
2020年,江蘇《關于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到2025年,重點要加快海洋漁業發展,形成覆蓋“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的海水養殖立體發展體系,支持開展深遠海智能化養殖,推動遠洋漁業發展。
直播正在改變生意形態
“65億元!”這是2020年連雲港贛榆區海頭鎮海鮮碰撞電商所産生的“火花”。
“2015年之前,我們的海鮮銷售基本在本地,北上最遠到山東,南下最遠也就到上海。現在可不得了,全國人民都是我們的客戶。”海頭鎮王文文一家從事海鮮捕撈和銷售幾十年,隨著電商直播的興起,他家的海鮮銷售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每天18時,王文文會准時打開好幾部手機,面對手機屏幕,與網友互動,介紹當地海鮮産品的品類和特征,興起時,還會現場做一道海鮮美味,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呈現給網友。
“不光是展示,我們也帶貨。我們在快手、火山、抖音等直播平台上擁有200多萬粉絲,一天能賣到10萬元,年産值超過3000萬元,這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王文文說,直播有一個優勢,消費者可以直觀地了解和購買海鮮産品,快遞直接發貨送到家,省去了中間差價,海鮮更加質優價廉。
像王文文這樣的“網紅漁民”,在海頭鎮還有3000多名。這個常住人口僅有8.7萬人的小鎮,如今從事海鮮電商行業的就有2萬多人。“‘互聯網+’新型營銷業態拉近了海鮮直通餐桌的距離,眼下,海頭自産的海鮮已經不夠賣了,正通過外地調運、跨境電商等多種模式實現海鮮買全球、賣全球。”連雲港贛榆區海頭鎮電商辦主任李寶磊坦言,新型營銷業態給當地海鮮産業發展帶來了大機遇,但也存在著直播間的銷售量與廠家庫存之間信息不匹配的短板。
“因爲無法掌握漁獲庫存,一個‘爆單’可能就會造成大量投訴,因此,建設好強大的冷鏈物流供應鏈是助力海鮮産品順利走上餐桌的重點之一。”李寶磊說。
在海頭鎮走訪時記者了解到,當地已建成4萬噸冷庫容量,如今又開辟了294畝二期冷鏈基地,正在建設順豐海鮮冷鏈物流中心等多個項目,將打造全國海鮮發運中心。
《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將加強農産品冷鏈物流和農貿市場建設。相信隨著沿海各地全力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必將有效暢通海鮮産品從水中到桌上的渠道。
碼頭上還有多少年輕人
令人欣喜的变化不少,可发展中的忧虑也同样存在。当了30年“船老大”的刘克迎是个打鱼能手。可眼下,最让他犯愁的不是捕来多少鱼,而是谁来接他的班。“出海从事渔业生产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经验活、技术活,我今年已经53岁了,很快就要干不动了,你看看这碼頭上還有多少年輕人?”
記者沿呂四漁港碼頭走了一圈,靠岸的船舶不少,可船員大多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爲主,三十歲左右的年輕船員屈指可數。
沒等記者提問,劉克迎便道出原因:“出海捕魚太辛苦,還有一定的風險,誰家也不願把孩子送到船上來,可沒了年輕人參與,海洋捕撈怎樣繼續發展呢?”
從南到北,在記者的走訪中,一些共性問題“浮出水面”——年輕勞力嚴重不足,從自然條件到政策環境、科技投入,海洋漁業産業鏈的各環節多重制約因素疊加,都成爲持續保障“海鮮自由”的“攔路虎”。
江蘇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水産學院的閻斌倫被稱爲“漁民教授”,從事水産養殖研究與科技成果推廣近40年,他認爲,除了缺乏年輕勞力的短板,制約海洋漁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自然禀賦欠缺、政策重視程度不夠、科技投入少、産業融合發展不足等。“在沿海經濟發展中,漁業發展地位相對弱勢。港口建設、航運和臨港工業等占用了不少發展空間。”江蘇海洋大學李信書、王興強等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表示,與工業相比,漁業占地多、見效慢,在沿海開發過程中,漁業空間被壓縮的情況相對突出,沿海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专家学者们建议,要给海洋渔业发展提供相对宽松、合理的空间和外部环境;要加大海洋渔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把“科技兴海”“科技兴渔”作为发展主线,围绕苗种繁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开展産學研合作;要着力推进水产品加工流通提档升级,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加工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目標是推動構建海洋漁業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産業結構更趨合理,綠色發展更有成效,水域、陸域、岸線聯動開發的現代漁港經濟區。”閻斌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