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超越了麻省理工?有疑問很正常,但是從新聞層面來講,的確有媒體這樣報道;那從事實層面來講呢?呃,我們還是從新聞層面來講吧。
前幾天,國內衆多主流媒體發布了“清華大學首超麻省理工,居工程類專業世界第一”的消息,在輿論場引發不小震蕩。有人認爲,這是中國名校趕超世界名校的一個標志,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勝利。但這種顯然過于樂觀的聲音應者寥寥,國內媒體界和教育界整體保持了應有的一份冷靜。有國內權威媒體專門發文,旗幟鮮明地提出“排行榜奪魁≠世界一流”。的確,在排行榜機構發布的榜單中,工程類專業只是學科類全部排名的1/22,而在另外21類專業的前十名中,中國高校大多無緣“前排”。有意思的是,美國幾家權威媒體在報道此事時,普遍用了“淡定”“平靜”等詞彙來概括中國國內的反映,字裏行間似乎頗感意外。或許在他們看來,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教育界尤其是高教界,本應爲此歡欣鼓舞的。其實,稍微有點理性的人都知道,“工程類專業世界第一”和“世界一流大學”,中間不知還差了多少級台階,怎能畫等號呢?更何況,這個“工程類專業世界第一”,不過是排行機構的一家之言。
就傳播影響力而言,如果把“清華超越麻省理工”比作一串炮仗,那麽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是一枚深水炸彈。面對後者,國內各界可就沒那麽淡定了。
過去很多年,一提到諾獎,不少國人心底裏都會不由自主地泛起一股酸意,即所謂的“諾獎情結”。三年前,作家莫言讓國人品嘗到了諾獎帶來的甜頭,屠呦呦此次在科學類獎項上終于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又一次帶給國人巨大的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迅速被漫天飛舞的爭論沖淡了。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公布後,參與爭論的各界人士瞬間就集體冒了出來。爭議廣泛分布在各個層面,對于醫藥學專業領域內的分歧,筆者沒做過調查研究,不敢妄言。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一些論者肆意放大諾獎的意義,甚至把諾獎的得失與中國教育體制的成敗畫等號。
过去一段历史时期,长期无人问鼎诺奖是一些人批评国内教育的常用论据。其实,诺奖最多只是侧面考量中国教育的一项指标,而且主要与拔尖创新人才培養问题有关。即便是衡量拔尖创新人才培養成效,诺奖也并非唯一指标。很显然,诺奖与中国教育体制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两者之间绝对不能画等号。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却是不少人谈论教育问题时经常陷入的误区。反过来讲,近几年莫言、屠呦呦接连斩获诺奖,固然可喜可贺,却也不能过于乐观,过分解读,不能就此否认国内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过,最近国内教育似乎风头很盛,“长脸”的事还真不少。比如,河北某中学学生手写的英语作文日前在网络上引发围观,因工整似印刷体,不仅让国内网友纷纷点赞,据说连英国人看了都“膜拜不已”。据媒体报道,国内不少地方都有类似做法,比如杭州某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用尺子来量学生所写的字母尺寸,强制学生必须规范化,否则将会受到不及格的惩罚。此外,英语作文的字数以及段落、语句等也有严格要求。这份对细节的执着劲儿,看起来好像很美好,但又让人总感觉哪里不对味。有媒体报道指出,这些手写作文看起来很美观,但有的存在语法错误,遣词造句也是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的常见套路,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老师对工整书写的刻意要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增加印象分。究其本质,是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下“分分必争”的产物。客观而言,书写是学生的一项技能,但它与英语能力之间并不能画等号,与创新型人才培養也不沾边,更谈不上是教育的成功。
教育現象紛繁,很多事情背後有著複雜的因素在起作用。有爭辯是好的,但如果不以理性爲前提,以事實爲依據,隨意把兩件事牽扯在一起,甚至簡單粗暴地畫上等號,這樣的爭辯很難讓真理越來越明,卻很容易滑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泥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