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已勢在必行,這既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也是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緊迫要求,更是破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與産業發展需求脫節等問題的重要抓手。
面对此情此景,尤其是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似乎有苦难言。如何直面挑战,迎接应用技术时代,发掘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地方高校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是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主动作为,推进深度转型,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融合发展。那么,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從哪兒找定力呢?
首先,是從政策上找定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源于政策护航,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一是立足于观念上的变革与认识上的深化,增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动力。促进政府给力,将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层次及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实现政策引领,分类管理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大学,激发转型发展活力,引导地方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建设和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二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以跨界思维,跨越企业和高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进行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设计。政府实施宏观统筹与调控,通过法律、政策和投入,聚社会“合力”,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高校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让“产教融合”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培養的通衢,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是從戰略上找定力。
当下,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形态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以及经济制约因素的变化,无不对应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地方高校务必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的人本特点出发,设计转型发展战略,夯实深度转型的定力。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從被動供給走向需求驅動。宏觀層面,強調從單向的教育供給走向需求驅動,重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倡導“爲了工作而學習”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策略,將就業導向的專業教育與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微觀層面,在整體把握行業性需求與教育性需求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設計,致力于架設學習與工作之橋。校企合作,通過學科專業知識的解析與共性工作過程的系統化重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與技術、工作方法與社會能力的集成培養。
二是以科技創新築實轉型的發展定力。如湖南文理學院圍繞國家戰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抓住知識技術化和技術産業化兩個關鍵環節,政校企合作建立區域科教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推動應用技術研究由“單點”式向“線”“面”式轉變。針對生態安全、水安全和糧食安全,創新驅動實現“三級跳”——從集聚創新資源、到構建創新平台、再到打造創新基地,構築孵化高新産品、高新企業的“夢工廠”。目前,已建成“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與發展”“水産高效健康生産”兩個湖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心通過一個個新項目、一項項新技術,爲本地企業發展注入新血液,爲大湖經濟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促進其向“高端化、集群化、鏈條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三是以國際化、信息化助推轉型發展。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要積極借鑒國外應用型大學的先進經驗,瞄准發達國家、瞄准世界水平的産業,以“國際化”的視野來進行專業教學標准的開發;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推動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借助國際化、信息化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能力,打造升級版的應用技術大學。
最後,從實幹中找定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放下面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的实干,尤其要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找准定位,在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双赢的互动中,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转型发展。一方面深接地气,讲好“地方话”。在认真调查研究和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行业产业的人才与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对办学与人才培養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对人才培養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据地方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开放的应用型专业集群与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携手行业企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吸纳企业参与办学、探索“双元制”培养、订单培养、共同开发课程、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将人才培養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通过人才培養方式的深层次转型,实现人才培養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合理的梯度转移,从而实现地方产业和地方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 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