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處處長):
面對“95後”和未來幾年也將邁入大學的“00後”,新生入學教育更要注重實效、立足創新。在內容上,要進一步凸顯大學適應性教育的重要性,以理想信念、校史校情等教育爲主,輔之以軍訓等手段,構建較爲完善的新生適應性教育體系。通過講座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校內外名師、名家的學術影響力,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熱情,初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形式上,要盡量避免單一枯燥的說教和灌輸,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要重視網絡新媒體在教育中的作用,通過微信等自媒體建立新生交流平台;充分挖掘任課教師、高年級學友和傑出校友等不同群體的教育資源,使適應性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被動接受與互動交流相結合、學習提高與榜樣示範相結合;要寓教育于服務,緩解學生在面臨新環境時的不適應感。要通過細致工作發現在經濟、心理等方面有問題的特殊群體新生,針對個體開展教育和服務工作。新生入學教育切忌以填鴨似的灌輸和政治說教、理論宣講爲主打,要做到“潤物無聲”。
李洪波(江蘇大學副校長):
期望在“幾天內、活動式”地做好新生教育是不現實的。要采取分階段、課程化的方式進行。第一周適應教育的工作重點是“關懷”。我們不能期望在一周內將校規校紀、專業思想等諸多內容“灌輸”給學生,而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大學生活方式上,重點關注自理能力弱的學生。通過名家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憧憬美好的大學生活,從而愉快地度過心理困惑期。第一個月轉變教育的工作重點是“轉變”。在學生逐漸熟悉大學學習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課程化的教學,開展校規校紀教育等,將大學學習生活的基本規範逐步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初步完成角色轉變,轉變爲按章辦事、自主學習、直面挫折的大學生。第一學期專業思想教育的工作重點是“學業”。讓新生充分、深入了解所在學院的學科優勢、專業情況、學科現狀、發展前景等,培養新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穩定專業思想,增強對專業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做好學業規劃,促進新生良好學風的形成。
張奕(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笔者尝试对当下我国大学新生教育模式作不完全地归纳为: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模式、师长教育与朋辈激励相融合模式、引导教育+自我教育模式、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模式,或以上几种模式再融合联动形成新的综合模式。在现有的大学新生教育模式下如何出新?紧扣人才培養,可以在“引导教育+自我教育模式”创新和“新生引航工程”前移上多下功夫、下巧功夫。我们可以依托学校的官方网络信息平台提前完成学生信息登记和新生教育预热,让学生充分知晓整个教育流程,为相关教育专题做好功课。我们可以搭建“助力成长”平台,配备新生学业导师、新生班级助理,做好新生班主任选拔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隐形助手”作用,帮助学生以最快速度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全面成才和幸福成长。
董竹娟(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
如何在短時間內使新生教育取得更佳效果,新思路、新舉措尤爲重要。筆者認爲應整合校、院兩級資源,發揮專任教師、輔導員與學長團的作用,營造全方位育人氛圍。一是將開學典禮與日常教育相結合。氣勢恢宏、熱烈莊重的開學典禮是新生了解學校感受榮譽的最佳途徑之一,勢必在學生心中留下永恒記憶。但由于時間所限,學生們還不能詳細了解校史校情,還應組織參觀校史館、了解學院風采等活動;二是將課堂講授與感性認識相結合。除了室內講座外,還應組織諸如定向越野之類的活動,將圖書館、食堂等學生們密切接觸的地方設爲檢查點,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們對學校的感性認識;三是將發揮專任教師、輔導員作用與發揮學長團作用相結合。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會幹部、學生社團負責人深入新生宿舍,了解新生所思所需,點對點地進行個性化輔導。
封林(三峽大學學工部部長):
在濃厚的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社會認知、實踐動手、職業規劃等能力不足的現象,這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以及職業發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爲輔導員、專業教師和優秀學長三個群體可以更爲有效地開展新生教育工作:輔導員重點加強對新生適應性教育,在“人際關系、時間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開設講座或專題討論;專業教師特別是系部主任和院長則要針對學生缺乏基本的專業和職業認識這一普遍現象,加強“專業概論、專業實踐、行業發展、前沿科技介紹”等教育環節,提升學生專業興趣,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合理制定學業和職業規劃;組織朋輩輔導和優秀學長現身說法等活動對于新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有效的學習生活方法也是便捷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徑。另外,營造讓大學生敢想敢爲、大膽創新、個性發展的寬松環境以及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機制,可以引導新生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大學生活。
(來源:《北京教育》雜志)